中國環境保護部部長周生賢發表演講 中國網 楊佳攝
7月3日上午,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環境變化與城市責任”主題論壇開幕式在江蘇南京紫金山莊紫金廳舉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上海市委書記俞正聲;全國政協副主席厲無畏;國家環保部部長周生賢;中共江蘇省委書記、江蘇省人大常委會主任梁保華;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國家能源局局長張國寶; 江蘇省省長羅志軍; 江蘇省政協主席張連珍; 國家氣象局局長鄭國光;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市委秘書長丁薛祥; 南京市市長季建業;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執行主任阿希姆·施泰納;聯合國前副秘書長、環境規劃署首任執行主任莫里斯·斯特朗;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主席、印度能源和資源研究所所長拉金德拉·帕喬里出席了開幕式。
出席本次論壇的還有,國際環境組織代表,環境專家學者,世博園區參展總代表,城市最佳實踐區環保企業代表,國內各省(區)市環境負責人共約600多人。本次論壇以“環境變化與城市責任”為主題,設置了一個全體大會和六個分論壇,圍繞環境保護、低碳發展、綠色創新等熱點領域和焦點話題進行研討,分享應對氣候變化,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經驗,加強政府、企業、公民的環境責任意識,增進共識,加強合作,共同應對環境變化的挑戰。
南京市委書記朱善璐主持今天的開幕儀式。
隨后,論壇舉行了全體大會,由央視主持人敬一丹主持。
中國環境保護部部長周生賢發表了講話:
尊敬的各位來賓、女士們、先生們、朋友們,上午好。
世界博覽會是一項歷經160年、具有重大影響的國際性博覽活動,它薈萃人類文明成果的精華,張揚人類聰明才智的遐想,讓各國人民共享歡樂和諧,成為推動世界范圍經濟、科技、文化、環保、發展的巨大動力。上海世博會是首屆以城市為主題的世博會,也是一屆探討新時期人類城市發展的盛會,其主題為“城市讓生活更美好”,非常切合城市發展的共同愿景。
今天我們齊聚江南歷史文化名城南京,暢談環境變化與城市責任。城市是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科技、教育的中心,工業革命200多年來,城市化的規模、廣度、深度加速推進,目前全球超過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創造了世界70%以上的產值,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美國經濟學家斯蒂格利茨曾經預言,21世紀對世界影響最大的兩件事,一是美國的高科技產業;二是中國的城鎮化。近五年來,中國的城鎮化率年均增加0.9%,2008年全國地級以上城市的地區生產總值18.63萬億元,占全國GDP的62%。截至2009年全國城鎮人口為6.22億,城鎮化率達到了46.6%,逐步接近中等國家的平均水平。中國城鎮化已呈現加速發展的趨勢,“十二五”期間中國城鎮化的水平將超過50%以上。
創新是發展的基因,創新和發展是城市持續進步的活力源泉,正因為有了創新和發展,城市才煥發勃勃生機。城市發展必須是科學發展,又好又快的發展,可持續的發展,一旦背離了正確的軌道,即使城市創造了多么豐富的物質財富也難以生存,并對生活環境造成嚴重的影響,這樣的慘痛教訓并不鮮見。城市需要不斷的探索新的發展理念、發展路徑、發展方式,在解決各種矛盾和難題中創新前行。在推進新型工業化和城鎮化快速發展的進程中,中國政府高度重視環境保護,把環境保護確立為國策,把實現可持續發展作為國家戰略。進入新世紀提出了建設生態文明,推進環境保護工作的歷史性轉變,讓江河湖泊休養生息,探索中國環保新道路等新理念,環境保護從認識到實踐都發生了重要變化。
從我國城市環境保護來看,在城市人口大幅增加、經濟持續增長的情況下,環境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快,城市污水處理率顯著提高,城市環境質量明顯提升。2006年以來累計新增城市污水處理能力4660萬噸,累計新增總裝機容量4億千瓦以上。截止到2009年底,我國脫硫機組裝機容量占全部火電機組的比重由2005年的12%提高到了71%,城鎮污水處理率由2005年的52%提高到了72.3%,比90年代初期提高了57.4個百分點。與2005年相比,2009年環保重點城市空氣二氧化硫的平均濃度下降24.6個百分點。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與發達國家工業化和城鎮化的進程相比,發達國家以200、300年分階段出現的環境問題,在我國近30多年的快速發展中集中出現。因此,我國的環境呈現出明顯的壓縮型、結構性、復合型的特點,環境與經濟發展的矛盾更加尖銳,環境問題影響社會和諧更加突出,已經成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因素。
我國作為一個擁有13億多人口的發展中大國,發展的壓力前所未有,環保的壓力也前所未有,發達國家走過的先污染后治理,犧牲環境換起經濟增長,注重末端治理的老路在我國行不通,也走不起,我們必須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在生態文明的事業下,在新型工業化和快速城鎮化的進程中立足于中國的國情,借鑒世界各國的經驗教訓,不斷地改革創新,積極的探索一條代價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續地環境保護新道路。
代價小,就是要堅持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相協調,以盡可能小的環境代價支撐更大規模的經濟活動。
效益好,就是要堅持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建設的相統籌,形成最佳的環境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排放低,就是要堅持污染預防與環境治理相結合,用適當的環境治理成本把經濟社會活動對環境的損害降低到最小的程度。
可持續,就是要堅持環境保護與長遠發展相融合,以環境保護的不斷加強推動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