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下旬,內蒙古出現一波超過40度的高溫。來自廣東的投資商馬駿峰,說他的內心也像在熱鍋上炙烤一般。內蒙古在減排壓力下的“剛性”關停政策,讓他的企業又一次陷入了“政策性”危機。
3年前,馬駿峰斷臂求生,在山西投資煤礦失敗后轉戰能源新貴內蒙古。而現在的情景與3年前如出一轍,馬駿峰已初具規模的煤礦和鐵合金企業,又面臨限產和關停。
“再被打回原形,我就告老還鄉。”馬駿峰告訴《財經國家周刊》。
政策“急剎車”,發生在一個月前,“十一五”節能降耗目標任務僅有半年時間可以完成,已經到了最后的沖刺時刻。
6月8日,內蒙古自治區政府以特急電的形式下發《關于實施確保完成“十一五”節能目標緊急措施的通知》(下稱《通知》),對全區小火電、煤炭、煉鐵、電石、鐵合金等高耗能產業實施更為嚴格的限產淘汰。
馬駿峰剛上馬的鐵合金項目,被列入了淘汰的范圍內。
高耗能淘汰加力
隨著國家節能減排力度的不斷加大,在一些人眼里,以往視為最大優勢的資源優勢[2393.29 1.42%]正在淪為劣勢。
實現“十一五”期間降低能源消耗20%的目標,目前僅剩半年。中央早已將“節能減排”指標層層分解至地方。為了完成指標,各地方紛紛重拳出擊。
在山西,“限制類”企業執行的電價加價標準由現行每千瓦時0.05元提高到0.10元,淘汰類企業則由現行標準每千瓦時0.20元臨時提高到0.30元。
其執行范圍也有所擴大:對超過能耗限額標準一倍以上的,將比照差別電價“淘汰類電價”執行;對超過限額標準一倍以內的,比照差別電價限制類電價執行。
在浙江省,5000噸耗能以上的1000多家企業,也被強制從7月份到9月份輪流停產。
在內蒙古對煉鐵、電石、鐵合金等高耗能產業限產淘汰的同時,各地的“差別電價”政策,也在變得越來越嚴厲。
“差別電價”是電價主管部門針對高耗能企業的特殊電價政策,即在正常電價之外,對限制類、淘汰類企業用電實行加價。
2004年6月,國家發改委開始對電解鋁、鋼鐵等六個高耗能產業實行差別電價,這些行業中,限制類和淘汰類企業用電價格在正常電價的基礎上每千瓦時分別加價0.02元和0.05元;2006年9月,國家發改委出臺《關于完善差別電價政策的意見》,擴大了差別電價的實施范圍,提高了差別電價的加價標準。
差別電價,亦是內蒙古《通知》中的一項重要內容。
“新政策實施了一個月,發電負荷下降很多。”內蒙古電力集團高級工程師王敏捷告訴《財經國家周刊》記者,按照目前的政策執行的話,發電負荷還將在現有基礎上下降至少500萬千瓦。
“帽子”保衛戰
一些地方為了完成節能減排的指標,增加了這一政策的“力度”。
“現在就是帽子保衛戰。”浙江省一位政府部門的人士告訴記者,“我不保帽子,怎么辦?”
但在執行層面,基層政府也試圖將“行政式”減排,進行得溫和一點。
內蒙古電力集團總經理張福生表示,對高耗能企業建議采取高峰和平段每天分時段壓負荷限產的措施,或采取烏蘭察布市的辦法。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