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切爾諾貝利到福島,核能的安全問題一次次揪扯著全世界人民的心。也許早在60多年前,從美國把原子彈投向廣島與長崎的那一刻起,核能就已經在人們心頭播下“恐懼的種子”。
然而在權威物理學者看來,就此放棄這種高效清潔的新能源有些因噎廢食。
9月26日,英國牛津大學能源部主任克里斯·盧埃林·史密斯與來自意大利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卡羅·盧比亞做客2011年諾貝爾獲得者北京論壇,暢談新能源開發,一解民眾對核能的畏懼。
危險系數被高估
原子彈爆炸與核電站事故都會造成大面積核擴散,并在以后幾十年甚至上百年時間里,給當地居民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脅。
然而,曾負責英國核聚變項目和聯合歐洲環運轉的核能大師史密斯卻認為各國應該擴大核能利用。
“日本福島核電站的服役時間已經有40年,機組比較陳舊。在這種情況下,還受到強震與海嘯的影響,但是核泄漏并沒有造成一人死亡,2.5萬人的死亡是由海嘯造成的。如果說核能危險的話,其他能源也同樣存在危險。”史密斯說。
較之其他能源,核能作為一種大規模使用的能源,危險系數往往被大眾所高估。在中國、美國、歐洲等全球各地,每年都有很多人死于煤礦事故,也有人因為呼吸煤炭燃燒后的粉塵而忍受肺病折磨;水電能在很多人眼中是最安全的能源,但大壩坍塌會一次性奪取更多生命,比煤礦事故的危險程度更甚。但歷史上的核泄漏事件卻屈指可數。
史密斯介紹,在日本核泄漏事件發生后,英國民眾對核電沒有產生負面印象,支持核能開發的人反而有所增加。一些保守的英國環保人士甚至撰文稱,事故改變了他們對核能的看法。因為福島核電站已經使用了很長時間,并且各種可能的風險因素全都出現了,但卻沒人因為核泄漏喪生。
“我們一方面應該繼續擴大現有反應堆,另一方面還應開發能耗低卻更安全的新反應堆。”史密斯說。
應繼續研究核反應技術
福島核泄漏并未導致人員死亡,專家對核能安全也持肯定態度,但這次事故依然讓德國決定在2020年關閉國內所有核電站。
對此,史密斯認為,從環境角度來說,放棄核能不見得是明智之舉。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