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用手機瀏覽
面對氣候變暖、突發災害天氣頻發的新態勢,湖北省去年以來從適應和延緩氣候變化兩個層面入手,大力完善防災減災體系,積極推進節能降耗清潔生產,探索建立起“政府主導,多部門協調合作”的地方應對氣候變化新機制,已初見成效。
——建立多部門聯動機制 提高各級領導干部應對全球氣候變暖意識
為了適應氣候變化新形勢,湖北省采取措施積極應對,以提高各級領導干部應對全球氣候變暖的意識為突破口,建立起“政府主導,多部門協調合作”的聯動機制。
在組織機構上,湖北省政府成立了應對氣候變化領導小組、省長任組長,成員單位涵蓋了省發改委、氣象局、環保廳等近30個機關事業單位。在小組的部署下,湖北省成立了應對氣候變化專家咨詢隊伍,制定相關政策措施;完善了省發改委牽頭的省級部門協調機制,逐步建立與節能減排目標責任制和評價考核體系相一致的溫室氣體控制體系,并計劃對各地溫室氣體減排效果進行科學評價試點。
在應對變化法規建設上,湖北先后出臺了《湖北省人民政府關于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環境保護的決定》《湖北省雷電災害防御條例》《湖北省人工影響天氣管理辦法》《湖北省氣象災害預警信號發布及傳播管理辦法》等地方法規和規章,以制度規范的形式強力組織推動氣象與農業、林業、水利、地質、交通、電力、通訊、傳媒等多部門聯動,注重加強預警信息發布和人工影響天氣能力建設,切實加強防洪、抗旱、排漬等工程建設,調整農作物品種和種植格局,大力植樹造林、退耕還林、減少山地水土流失,加強野生動植物保護及自然保護區建設等,減少氣象災害造成的損失。
與此同時,為增強各級領導干部在應對全球氣候變暖工作上的緊迫感,湖北省還組織多場專家講座,普及氣象知識,推廣應急經驗。
理順了體制機制,統一了各級領導干部的思想,湖北迅速開展應對氣候變化的一些基礎性工作。目前,該省氣象部門已經初步完成了當地洪澇、干旱、高溫、大風等氣象災害風險區劃以及評估工作,制作了單災種氣象災害風險區劃圖。同時,由雷達、衛星、氣象站點組成的雷達監測網、氣象衛星監測網、地面氣象監測網以及生態監測網、閃電監測網、酸雨監測網、交通氣象監測網都初具規模。
記者了解到,下一步,該省將不斷建設并完善綜合氣象觀測系統,增加對溫室氣體排放量的監測;加強應對氣候變化的社會職能,繼續加強氣候變化基礎性研究,為應對氣候變化提供科學依據。此外,該省近期還將出臺《關于加強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建設的意見》。
——實施產業調整優化能源結構 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強度
在提高適應氣候變化能力的同時,湖北省調整產業結構,發展低碳經濟。湖北省發改委環資處負責人張紀文介紹,該省應對氣候變化的總體目標是,到2012年,實現單位生產總值能耗由1.403噸標準煤下降到1.12噸標準煤,相應降低二氧化碳排放。
為優化能源結構,降低煤炭在能源利用中的比重,湖北制定的能源發展戰略是,強化清潔、低碳能源開發利用的鼓勵政策,重點開發和推廣煤的清潔高效開發和利用技術、油氣資源勘探開發利用技術、可再生能源技術、輸配電和電網安全技術,促進能源結構優化,逐步降低能源消費總量中煤炭所占比重,提高能源可持續供應能力,減緩由能源生產和轉換過程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建立有利于實現能源結構調整和可持續發展的價格體系和穩定的財政資金投入機制。實行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審核制度,提高高耗能、高污染項目準入標準。
張紀文說,在發展清潔能源上將突破性發展核電。爭取盡早開工建設大畈核電一期4100萬千瓦項目;有序開發水電,加快建設三峽地下電站、清江水布埡、漢江潘口電站等大中型水電工程,爭取更多三峽電廠電量用于湖北;加快火電技術進步,限期改造或關停服役20年以上或10萬千瓦以下燃煤發電機組;啟動風力發電。到2012年,建成通山九宮山、利川、齊岳山等風電廠;推廣利用大陽能,建設太陽能采暖和制冷示范工程,組織實施大陽能“屋頂計劃”,到2012年,太陽能光伏發電容量超過5000千瓦。